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。這一年裏,有這樣一羣人,他們用手中的筆和鏡頭,為我們記錄重大事件的關鍵時刻,傳遞温暖人心的文字力量,見證城市發展的點滴變化。這一年,新華社記者深入巴渝大地的山鄉、社區,用一篇篇生動鮮活的報道,聚焦戰“疫”抗洪、脱貧攻堅、雙城經濟圈、綠色發展、文旅融合等方面,為2020年留下了珍貴的歷史印記。
“我已躬身入局,勢要共渡難關!”加入戰“疫”的第二天,黃霞在日記中寫下了這句話。作為重慶三峽中心醫院重症醫學主治醫師,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,37歲的黃霞主動站了出來。她申請調到新組建的重症肺炎應急病區,參與臨牀救治。(記者 王全超)
在不暴露個人隱私的前提下,“畫”出確診患者活動軌跡,細到幾點曾坐過哪路車,媒體全網發佈,發出“告警”信號;羣眾“點單”,社區“送菜”,及時解決隔離人員生活之難;農村七萬只喇叭“村村響”,將防疫聲音傳到村頭巷尾……(記者李勇、李松、趙宇飛)
疫情發生以來,重慶還出台一系列針對性措施,努力遏制疫情擴散。重慶全市小區實施封閉式管理;嚴格交通管控,暫停與疫情重點地區往來的交通運營線路,對入境車輛進行嚴格防疫檢查檢測;在不暴露個人隱私的前提下,“畫”出確診患者活動軌跡,向社會發出“告警”信號;指導企業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分類分批有序復工……(記者李勇、趙宇飛、李松)
夜幕降臨,重慶萬州區龍駒鎮老街上,絢麗的彩燈明亮起來,烘托出春節的喜慶氣氛。然而,這裏卻已不見往日的繁華,除超市和藥店外,其餘各類商鋪、飯館一律關門。街上幾乎空無一人,偶見戴着口罩的路人匆匆走過。(記者王金濤、趙宇飛)
2月15日,在重慶江北國際機場,來自重慶市婦幼保健院的醫療隊隊員在出發前為自己加油。當日,重慶市第九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從重慶江北國際機場出發,此次醫療隊的100名醫護人員將支援武漢抗疫前線。(記者 黃偉)
44歲的杜天勇,是豐都縣湛普鎮衞生院的一名醫生。他家庭困難,生活拮据,父親患有帕金森,母親偏癱在牀,大兒子正上大學,小兒子剛一歲。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,從1月24日到2月9日,杜天勇一次家都沒回過,一直戰鬥在疫情防控一線,直到病情加重,無法繼續工作。(記者王金濤、韓振、黎華玲)
大城市大農村並存的西部直轄市重慶,近幾年來全力奮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,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,統籌做好城市、鄉村兩篇文章,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,努力創造高品質生活,奏響了新時代大城大鄉共奔小康的“幸福協奏曲”。(記者李勇、張桂林、陶冶、周聞韜)
黃連味苦,但“苦藥”被種成了“脱貧第一支柱”;靠着一股子“辣勁兒”,土辣椒走出深山,“紅”遍全國;千年養蜂傳統被髮揚光大,成為惠及千家萬户的“甜蜜”事業……(記者李勇、張桂林、陶冶)
白龍村有“三峽第一村”之稱:它地處長江三峽之首瞿塘峽的入口,對面白帝城,腳下長江水,處處是美景。但是,這個村卻曾深度貧困,長期“端着金飯碗討飯吃”。(記者李勇、韓振)
如今,犟媳婦不再堅持要回城裏了。趙朋家的老屋前有一棵粗大茁壯、枝繁葉茂的銀杏樹,它是趙朋父親出生那年栽下的。望着它,黃江萍感到,自己現在也像這棵銀杏樹一樣,紮根在這片土地上了。(記者王金濤、周文衝)
2020年是中國全面打贏脱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。地處中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的三峽庫區,也在5月實現所轄區域全部脱貧摘帽,歷史上首次告別絕對貧困。(記者王金濤、趙宇飛、吳燕霞)
“我幹了40多年村幹部,最大的事情就是修了這條路。”重慶市巫山縣下莊村村委會主任毛相林舉目四望。那片山,曾將祖祖輩輩死死困住;山上,埋着6個為修路犧牲的兄弟……(記者韓振、周文衝)
今年以來,成渝兩地間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合作活力,“雙核驅動”的高質量發展圈建設正在起步,西部迎來新格局。(記者惠小勇、李勇、江毅、趙宇飛)
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推進步伐,並未因新冠肺炎疫情而遲滯。隨着川渝兩地工作方案、工作機制和2020年重點任務的出爐,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正式按下“啓動鍵”。(記者李勇、惠小勇、趙宇飛)
成渝地區如果能與沿海三大增長極連點成線,將形成一個佔全國經濟總量七成以上的巨大菱形空間,形成“北有京津冀,東有長三角,南有粵港澳,西有成渝”的中國區域經濟格局。(記者李勇、惠小勇、趙宇飛、江毅)
榮昌位於重慶最西端,與四川瀘州、內江、資陽3市接壤,人口有86萬人,經濟總量剛過650億元,從各方面看都是一個“邊緣”小城。然而,近年來,榮昌經濟呈現出快速發展趨勢,增速躍居重慶38個區縣前列。採訪中,記者發現這裏正成為不少企業關注的“戰略要地”。(記者李勇、陳國洲、劉恩黎)
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,在複雜嚴峻的形勢下,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規模大幅增長、合作範圍不斷擴大、通道網絡持續拓展,凸顯出維護產業鏈、供應鏈穩定的重要戰略價值。(記者王金濤、趙宇飛、潘強)
如今,印度辣椒可先經海運抵達中國西部的廣西欽州港,再搭乘鐵路班列抵達重慶。相比繞道中國東部港口運輸的傳統線路,新通道物流時間節約7天左右,每集裝箱物流成本節約2000元左右。(記者李勇、張琴、趙宇飛)
嘉陵江磁器口站超保證水位6.95米,長江菜園壩站超保證水位5.77米,長江寸灘站超保證水位5.44米……災情就是命令。救援,正在被洪水漫過的街巷之間展開。(記者李松、黃偉)
有的居民認為樓棟距離長江較遠,不願撤離。幹部和志願者們就拿着尺子,比給居民看水會淹到哪裏,並分成8個小組逐樓逐層反覆打電話、入户溝通,確保居民儘早撤離。(記者 周凱)
面對歷史罕見洪水,三峽庫區安然無恙。8月21日,長江上游多路洪水疊加形成的歷史罕見特大洪水通過三峽庫區,但得益於三峽工程強大的蓄洪調峯能力,洪峯水位仍低於水庫最高蓄水水位。(記者王金濤、陳國洲)
“及時將測量數據準確記錄下來,提前發出預警信息,為沿江兩岸防禦洪水贏得時間。我們爭分奪秒與洪水賽跑。”望着前方滾滾江水,船長張億志冷靜地説。(記者周聞韜、黃偉)
坐落在嘉陵江支流涪江畔的潼南,是我國傳統民歌“涪江號子”的發源地之一。過去隨着水情變化,當地船工們總會在最危險、最需齊心協力時唱起高亢激昂的號子,為彼此鼓勁而共渡難關。(記者韓振、伍鯤鵬)
“零死亡”的背後,是水情信息的提前預警和流域水庫的聯合調度,是沿江各地的周密部署和科學應對,是搶險救援人員全力以赴和災區羣眾的守望相助。(記者韓振、伍鯤鵬、李松)
如今,百里瞿塘峽、巫峽兩岸,不僅年年有紅葉,更處處有綠意。一個生態美、百姓富、文化興的三峽重慶庫區,正向世界展示新發展理念的實踐成果。(記者李勇、陶冶、周文衝)
40年前,有一部充滿詩意的電影在長江三峽取景拍攝。影片中,三峽紅葉漫山輝映,成為劃時代的銀幕經典。2016年1月,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調研時講到,記得上世紀80年代初,有一部紅遍全國的電影《等到滿山紅葉時》,説的就是三峽,給人印象深刻。(記者:張海舟、沙青、李愛斌、於曉蘇)
重慶“兩江四岸”治理提升不等同於一般的環境整治和風貌改造,而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,從不斷完善城市功能、優化空間佈局、傳承歷史文化等方面系統地促進城市有機更新,提升城市產業能級,增強城市發展活力。(記者李勇、張桂林、陶冶)
通過持續加大路、水、電、房、通訊等基礎設施配套力度,三峽遊從過去單一的水上游、過境遊,提檔升級為水路兩棲遊、深度遊乃至全域遊。(記者李勇、韓振)
還江心島以盎然綠意,變“別墅島”為“生態島”,廣陽島的變遷,講述的是重慶踐行“共抓大保護、不搞大開發”的生動故事。長江上游奏出一曲悠揚的“綠島小夜曲”。(記者李勇、張桂林、陶冶)
羣山環抱,一池湖水如碩大的藍寶石鑲嵌其間,湖中巨石嶙峋、形態各異,宛若仙境。這裏曾是重慶東南地區開發最早、名氣最大的風景區,如今卻幾乎不見一個遊客。(記者王金濤、周文衝)
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,2018年6月重慶市委、市政府以堅定的決心和有力的舉措開展縉雲山保護區環境綜合整治,一方面拆除保護區內違法建築、科學系統修復生態,一方面創新推進生態搬遷,有序發展生態產業,走出了一條“保生態”與“保民生”雙贏的綠色發展之路。(記者李勇、張桂林、周凱、周文衝)
業內人士表示,重慶的“雙曬”為全國的文旅產業復甦“打了個樣”,而文旅產業或將為中國下半年經濟增長注入新活力。(記者李勇、張桂林、劉恩黎)
受疫情和洪災疊加影響,作為重慶支柱產業之一的文旅產業遭受嚴重衝擊,一季度全行業幾乎“停擺”。重慶通過一場政府發動、市場廣泛參與的“曬旅遊精品·曬文創產品”活動,推動文旅業迎來全面復甦。(記者陳國洲、劉恩黎)
榨菜這一“國民下飯菜”出自涪陵人人皆知,但要説涪陵產荔枝,恐怕大多數人都未曾聽聞,甚至不少重慶人自己可能都不知道。(記者李勇、張桂林、陶冶)
3年前,意大利威尼託文化遺產集羣與大足石刻研究院簽署合作協議,正式合作保護修復舒成巖摩崖造像。從仰視到平視,從跟跑到並跑,中國開始向世界文物保護輸出智慧。(記者李勇、周文衝)
碧綠的阿依河上,青翠深幽的山間,一艘竹筏船在清亮動聽的苗族民歌中靜靜前行。(記者王金濤、陳青冰、黃興)
從前,漆器是達官貴族的專享,時常作為藝術品裝飾陳列。陳芷月説,如今,我希望走一條親民、接地氣,實用品和藝術品相結合的道路。只有讓漆器迴歸大眾生活,才能被更多人接受,獲得更廣闊的市場。(記者 吳燕霞)